了不起的退役军人 | 王晓荣:农民工权益的忠实捍卫者

发布日期:2022-04-28 10:52 浏览量: 【字体:  

王晓荣,男,1969年6月出生,中共党员,1986年11月入伍,在84801部队服役,1990年3月退役,2003年3月公考进入巴中市农民工维权中心。19年来,他始终秉承军人作风,把军人的血性刻进骨髓,只要有矿难、塌方、群体性上访等涉及农民工权益的突发事件,他都义无反顾第一时间赶赴现场;19年来,他始终奔走在艰辛曲折的讨薪路上,足迹遍及全国21个省份96个市(州、县),为8.9万农民工兄弟追回血汗钱10.3亿元;19年来,他从孤身一人、处处碰壁,到结伴而行、循法而治,探索创新的“3+1”维权模式在全国推广,用实际行动展现了“退伍不褪色”的本色与担当、“农民亲兄弟”的责任和情怀。


军人的血性:

搭上性命也要为农民工兄弟讨回公道

王晓荣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,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,如愿入伍后一直在祖国边疆站岗执勤、戍边卫国,两次荣立“三等功”,多次被评为“优秀士兵”。农村的成长经历让他对农民有一种天然朴素的诚挚感情,多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一身正气、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。从事农民工维权工作后,面对一次次的困难挑战,甚至是生命危险的考验,王晓荣从不退缩,也从未后悔。

10多年前的一天,一名巴中籍农民工在山西省一小煤窑务工死亡。“死者违规操作,最多给3万,这是惯例!”“惯例决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!” 王晓荣义正言辞答道。站在出事的矿井边,煤矿老板先是利诱,被他断然拒绝。看他不依不饶,便指着鼻子骂道:“赶紧滚蛋,不然,老子拿钱把你的头买了!”辩驳之间,煤矿老板使劲一脚将他踢下十几米深的矿井,致使身体多处受伤。危险并没有让他止步,王晓荣被救上来后,对死者家属坚定地讲道,“身为退伍军人,我心中就从没有过‘怕’字”。煤矿老板从未见过这种不要命的维权架势,通过数个来回较量,态度陡然转变。5天后,王晓荣与怀抱巨额赔偿金的死者家属一起到了殡仪馆,帮助处理火化事宜。以王晓荣为原型的微电影《失联33天》在四川省工会系统微电影比赛中荣获银奖。

2021年11月冬季的一天,王晓荣等人在山东省一个县的信访局会议室,等待当地有关部门主持调解鑫某加工厂房建设工程拖欠407万元农民工工资问题。突然间,20多名操着当地口音的社会人员气势汹汹冲进会场,带头闹事的包工头率先出手,多名中年女性一拥而上,撕扯踢踹,疯狂围攻王晓荣。身处危险之中的王晓荣没有被危险所吓倒,临危不惧,正气凛然,坚定捍卫农民工权益,直到与当地有关部门一道妥善解决欠薪问题。“当看到103名农民工拿到工资之后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,我就觉得没有辜负身上的责任”。王晓荣说:“替弱者出头,需要勇气和定力”。19年的艰辛维权路,王晓荣多次受到恐吓威胁,而他总说,“每一分血汗钱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生计和希望,农民工把它看得比命还重,我做的这些事都是值得的。”

(图:2021年5月18日,王晓荣在河北邢台市某建设项目为144名农民工追回欠薪340万元)


军人的智慧:

“3+1”农民工维权模式全国推广

王晓荣经手的农民工维权案件多是“烫手山芋”,找不到策略就很难攻下。2017年4月,历时5年,827名巴中籍农民工完成了山东省某县一棚户区改造项目。楼盖好了,3600多万元工资却始终没有着落。“有没有签订合同?”“没有”“有没有工程结算?”“没有”“有没有欠薪证据?”“没有”,通过对话,王晓荣了解到这又是一起“三无”欠薪案件。“看嘛!这14栋高楼都是我们垫资修起来的” “工程转包了三次,老板换了4个”…“走!到项目部看看”。王晓荣刚进屋几分钟,就被十七八个“保安”团团围住。“跟谁签合同就找谁要,我又没有喊他们来干活”。“啥证据都没有凭啥要钱?”,住建局负责人随声附和。“对不起!我们也无法受理”,劳动监察遗憾地表示。王晓荣深知“没有合同、没有工程结算、没有欠薪证据就意味着讨薪无据,法院也无法立案”,这样的案件他多次遇到,非常棘手。回到宾馆,王晓荣反复思考应对之策,仔细研究法律法规、国家政策,一夜未眠也未找到好的办法,但他坚信谁也改变不了铁的事实,再难的案件总有解决之法。第二天王晓荣抱着试一试的想法,将欠薪情况先后向山东主要领导网上公开信箱进行了情况反映。意想不到效果出现了!三天后,相关部门主动约见王晓荣,历经数场争辩较量,事情终于得到圆满解决。

维权过程中,针对类似的情形,王晓荣不断探索总结解决问题之道,逐步摸索出“代理投诉、公函引路、依法调处+维稳并重”的“3+1”维权模式。“代理投诉”即接到农民工维权求助后,由市农民工维权中心向国家投诉受理办公室和事发地省、市主要领导网上公开信箱反映情况;“公函引路”即由市政府开具公函作为“敲门砖”,维权人员代表市政府赴异地维权;“依法调处”就是合法权益绝不让步,合理诉求据理力争;“维稳并重”就是针对农民工可能出现的过激行为,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宣讲和情绪引导,确保农民工依法理性维权。

正是通过这种模式,王晓荣成功解决了50人以上的群体性欠薪579件,涉案金额100万元以上的434件,1000万元以上的达35件,兑现率达100%。其中,岳某松伤残索赔案推动《上海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》中的伤残待遇大幅调整,数十万农民工由此受益;张某军等233名农民工欠薪案,成为处理包工头携款潜逃案件的样本;马某富交通事故死亡获得“双重”赔偿,打破了“用人单位仅承担补偿义务”的“惯例”;为570名农民工追回欠薪1500万元,并依法协调被刑事拘留81天的农民工陈某刚重获自由,被评为2021年度四川省农民工维权十大经典案例之一。“3+1”维权模式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充分肯定,并在人民日报、工人日报等媒体宣传推广。

19年执着维权的背后,王晓荣始终坚信,只要有党委政府做坚强后盾,有法律政策做有力武器,咬住不放、不胜不休,再难的案子也能化解。

(农民工赠送的部分锦旗)


军人的灵魂:

永远听党指挥忠于人民

“只要你的心里有农民工,市委市政府心里就有你”。这是巴中市主要领导给王晓荣回复的一条短信。带着这样的关怀和信任,王晓荣每年有300天以上都在外为农民工维权,在家里呆的时间少之又少。

2009年11月,有人在巴中市《市长信箱》留言,反映贵州省永武高速公路四标段拖欠谭某、张某等130多名农民工工资400余万元。数次讨薪无果的谭某、张某一气之下爬上工地塔吊,以此引起当地政府重视,后被刑事拘留。王晓荣获知情况后火速前往维权。出门第9天,妻子突发胆结石,医生说立即手术,需要丈夫签字。“求求你,‘字’就让岳母代签吧!”电话那头,王晓荣苦苦地向医生求情。祸不单行,就在当天,78岁高龄的老父亲劳作时,不慎摔倒骨折住进医院。接到电话后,王晓荣心如刀绞。他说“如果我走了,拘留农民工取保候审就会落空,好不容易达成的支付协议可能有变。” 于是,他选择了留下。10天后,被拘留的两名农民工取保候审,450余万元欠薪如数兑现。

刚一结束,他又接到求助,要他立即赶往甘肃、赶往宁夏。一边是为无助的农民工兄弟维权,一边是亲人需要照顾,王晓荣多是选择了前者,常常留下的是对父母、对妻子、对孩子的愧疚。但王晓荣对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,他认为,维权路的两头,一头深系着责任、一头紧连着民心。

作为一名退役军人,他性格刚强坚毅,内心却柔软得可以装下整个农民工群体。对于他帮助过的对象90%以上农民工,他都记不清他们的名字。但他帮助高位截瘫的农民工张开成申办残疾证,支持退役士官王明刚自主创办企业,给残疾军人张志茂申请困难救助,为久病卧床老兵朱尚太拿钱解决燃眉之急等数不胜数的小事情,却挂在这些困难群众的嘴边。在他的办公室,300多幅锦旗、200多封感谢信见证着他为民爱民的赤诚之心。

一路艰辛曲折,一生坚守付出。王晓荣说,“听党指挥、忠于人民,是军人的灵魂。为农民工兄弟维权讨薪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只要农民工兄弟需要,我会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”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主办单位:巴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网站地图
电话:0827-5233892 地址:巴中市江北大道中段16号
蜀ICP备20009429号-1 川公网安备 51190202000320号网站标识码:5119000058